Skip to main content

真野 宏子

Hiroko Mano
真野 宏子 教授

经历

  • 早稻田大学文学士同研究生院博士后期课程满期退学(美术史专业)博士(文学)
  •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哲学科美术史专业博士课程留学

消息

具有灵活性和国际视野

我所专攻的美术史是以美术理论美术作品以及艺术家的研究为主的学问领域处理范围涉及很多方面方法论和方法也各种各样但是共同点是人类创作的作品研究者会尽可能地努力去面对原创作品即使是丢失的作品也会调查同一作家流派的作品同时代的作品相似的作品制作地区的作品等详细调查相关文献详细阐述对象作品的概览

直到本世纪初这种调查的随从一般是重单反和大量胶卷数码相机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分辨率还很难发表和授课用反转胶卷摄影把胶卷做为幻灯片胶卷费和显影费都不可小看拍摄成功与否在冲洗前尚不清楚现在调查也是不可缺少的相机和扫描仪也是必要的但是可以当场确认状态复印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都很容易通过网络可以从全世界获得的图像和文献增加等有隔世之感

当然这些只是一点点技术革新经常进行进入本世纪后IT的进步很显著在所有领域都有很多可能性过去的梦想一方面变成现实另一方面也伴随着新的课题产生虽然每次都在制定规则和解决办法但是随着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已经超过了一国应对的界限在不久的将来活跃在前线的正是大家请一定不要忘记世界性的视点和在世界中生存的自觉和矜持向着梦想和可能性的实现迈进光辉的未来我衷心期待着充满热情的各种立场和不同国家的人们能聚集在这里在这里学习从这里出发

担当科目

  • 领导力理论
  • 项目基础演习
  • ICT实践交流

专业领域

  • 美术史艺术学美学

成果

获奖情况

  • 早稻田大学美术史学会奖

学术论文

  • “坎丁斯基作品《几个圆》(1926年)抽象绘画中的空间问题”美学会《美学》第182号(第46卷第2号)pp.33-431995
  • “坎丁斯基在《抽象绘画》中的造型问题视觉体验的丘比”早稻田大学美术史学会《美术史研究》第35册pp 45-661997
  • 早稻田大学美术史学会美术史研究第37册pp 23-441999
  • 《难以读取的绘画康丁斯基的丘比观》广岛艺术学会《艺术研究》第14号pp.31-462001
  • 国学院大学《国学院杂志》第104卷第10号pp.18-312003
  • 《瓦西里坎丁斯基与丘比》(博士论文)早稻田大学2004
  • “巴黎时代的坎丁斯基围绕与毕加索的对立”美术史学会《美术史》第160号pp.348-3632006
  • “伊莉雅•里平的《意想不到》(1884-88年)围绕俄罗斯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一考察”共立女子大学文艺学部《共立女子大学文艺学部纪要》第62集pp 47-752016
  • “关于夏娃的‘十字架像’”共立女子大学文艺学部《共立女子大学文艺学部纪要》第66集pp.51-792020

调查报告论文

  • “在堪丁斯基的作品中丘比的造型参与”鹿岛美术财团鹿岛美术研究年报第16号别册pp.381-4001999

项目执笔

  • 监修黑江光彦木村三郎岛田纪夫千足伸行千叶成夫森田义之篇《西洋绘画作品名辞典》三省堂1994
  • 岩波书店编辑部编(事项执笔)《西洋绘画作品名辞典》(2分册)岩波书店2013

翻訳

  • 马蒂亚斯·阿尔诺德著《爱德华德·蒙克》PARCO出版帕尔科美术新书1994
  • 马蒂亚斯·阿尔诺德著《安利·图尔特罗斯福》PARCO出版帕尔科美术新书1996
  • 共同翻译冈田奈保真野宏子安松美雪库尔特·莱昂哈特著《保罗·塞尚》PARCO出版帕尔科美术新书1996
  • 共同翻译岛勉松下裕子真野宏子迪特里希·舒伯特著《奥托·迪克斯》PARCO出版帕尔科美术新书1997
  • 托尔斯汀·布鲁梅著《死亡的酒吧学校与工房》《Bauhouse·死亡展》图录pp.239-249产经新闻社2008
  • 皮特·潘策著《德国的贾波利姆在艺术和好奇心之间对日本的狂热》日德交流史编辑委员会编《日德交流150年的轨迹》雄松堂书店pp.11-202013

报纸投稿书评

  • “主张之石乌尔里希·卢克利姆展的印象”东京新闻晚报1995(11/8)
  • “2011年回顾艺术(美术书)”阅读人“周刊阅读人”2011(12/23)
  • “2012年回顾艺术(美术书)”阅读人“周刊阅读人”2012(12/21)
  • “2013年回顾艺术(美术书)”读者“周刊阅读人”2013(12/24)
  • “斯桑努·费杰斯·库珀著安达麻美译《耶路·格雷拉斯金·米雷与活着的热情日子》”阅读人“周刊阅读人”2015(10/9)
  • 其他共计13篇

教科书

  • 监修高阶秀尔分担执笔真野宏子本间纪子木川弘美久々凑直子笠松佐和子《西洋绘画史入门》(NHK学园通信教育讲座《西洋美术的邀请》课程文本)pp.1-131999